企业残保金核算全流程:从计算到申报的避坑指南
发布时间:2025-05-04 点击率:1001次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 “残保金”)是为保障残疾人权益,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缴纳的资金。对于企业而言,准确核算与申报残保金至关重要,不仅关乎企业合规运营,还涉及成本控制。以下为您详细介绍企业残保金核算全流程及其中的避坑要点。
一、残保金计算方法
残保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其通用计算公式为:
残保金年缴纳额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 × 所在地规定比例 -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
(一)关键参数解析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指用人单位在编人员或依法与用人单位签订 1 年以上(含 1 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的人员。季节性用工应当折算为年平均用工人数。以劳务派遣用工的,计入派遣单位在职职工人数。该人数按年平均数计算,例如:月在职职工平均人数 =(月初在职职工人数 + 月末在职职工人数)÷2 ,年在职职工人数 = 月在职职工平均人数之和 ÷12 。
所在地规定比例:各地规定比例有所不同,一般在 1.5% - 1.7% 之间。如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规定比例为 1.5% ,而广州规定比例为 1.7% 。企业需关注当地政策,明确适用比例。
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用人单位将残疾人录用为在编人员或依法与就业年龄段内的残疾人签订 1 年以上(含 1 年)劳动合同(服务协议),且实际支付的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方可计入用人单位所安排的残疾人就业人数。此外,用人单位安排 1 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1 至 2 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1 至 3 级)的人员就业的,按照安排 2 名残疾人就业计算。若以劳务派遣方式接受残疾人在本单位就业,由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协商一致后,将残疾人数计入其中一方的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和在职职工人数,不得重复计算。
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按用人单位上年在职职工工资总额除以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计算。工资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有关规定执行,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加班加点工资、津贴、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项目。同时,部分地区设置了工资计征标准上限,若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 2 倍(含)的,按当地社会平均工资 2 倍计征残保金;未超过的,按实际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计征。
(二)案例说明
假设某企业位于北京,上年在职职工人数为 200 人,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为 1 人,上年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0 万元,北京规定残疾人就业比例为 1.5%。则该企业残保金年缴纳额计算如下:
应安排残疾人数 = 200×1.5% = 3 人
实际差额人数 = 3 - 1 = 2 人
残保金年缴纳额 = 2×10 万 = 20 万元
若该企业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5 万元(超过北京社会平均工资 2 倍),假设北京社会平均工资为 7 万元,则按社会平均工资 2 倍(即 14 万元)计征残保金,残保金年缴纳额 = 2×14 万 = 28 万元。
二、残保金申报流程
(一)申报前准备
确认残疾人就业情况:梳理企业内部残疾人就业状况,检查与残疾人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社保缴纳凭证等资料是否齐全且合规。若存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残疾人员工,需确认派遣单位与本单位关于残疾人员工计入哪一方实际安排就业人数的协议。
收集相关数据:准确统计上年在职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这些数据通常可从企业人事管理系统、财务账目等获取。同时,关注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数据,以便确定工资计征标准是否受限。
(二)申报时间
各地残保金申报时间并不统一。例如,北京地区 2025 年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情况联网认证时间为 3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 ,残保金申报缴纳时间一般在 8 月 - 11 月;重庆地区申报缴纳期为每年 7 月份;宁波奉化区 2024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申报缴纳所属期为 2023 年度的残保金 。企业务必牢记当地申报时间节点,避免逾期申报产生滞纳金等额外费用。
(三)申报方式
网上申报:多数地区支持通过电子税务局或专门的残保金申报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如江苏省用人单位可通过江苏省电子税务局申报缴纳保障金;重庆市用人单位登录重庆市电子税务局网站,选择 “企业业务” 登录系统,依次点击【我要办税】-【税费申报及缴纳】-【非税收入申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申报】进入功能页面 。网上申报便捷高效,系统会根据填报数据自动计算应缴金额,且部分地区系统能自动校验部分申报信息。
现场申报:企业也可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厅或当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申报。现场申报时,需携带齐全申报材料,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申报表》、残疾职工的残疾证、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证明、社保缴纳证明等。不同地区对现场申报材料要求可能略有差异,企业应提前咨询当地相关部门,准备好相应材料。
(四)申报材料
基础材料:无论网上申报还是现场申报,通常都需提供上年在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等数据。已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业,还需提供残疾职工相关信息及证明材料,包括残疾证原件及复印件(或残疾军人证)、劳动合同(在编人员提供编制文件)、上年度通过金融机构向残疾职工支付工资的证明和上年度工资表、残疾职工上年度养老保险缴费记录(系统无法自动校验时须提供个人参保证明)、残疾职工上年度医疗保险缴费记录(系统无法自动校验时须提供个人参保证明) 。
特殊情况材料:若企业存在劳务派遣方式安排残疾人就业,需提供劳务派遣协议、劳务派遣用工认定协议(仅限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残疾职工认定时填报) 。此外,一些地区可能还要求企业提供加盖单位公章的《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
(五)申报步骤
登录申报系统:选择网上申报的企业,输入正确的登录信息,进入当地指定的残保金申报系统或电子税务局相关模块。
填写申报信息:依次填报上年在职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等基本信息,以及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等相关数据。若符合减免政策条件,系统一般会自动识别并计算减免金额,但企业仍需确保减免信息填报准确。对于系统自动预填的部分信息(如上年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部分地区系统会根据残联审核数据自动填充且无法自行修改),企业需仔细核对,如有异议,按当地规定流程前往残联审核部门进行确认。
提交申报:确认填报信息无误后,点击提交申报按钮。提交成功后,系统会生成申报结果反馈页面,显示申报是否成功及应缴纳的残保金金额等信息。
缴费:申报成功且需缴纳残保金的企业,根据系统提示选择合适的缴费方式进行缴费。常见缴费方式包括网上银行缴款、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部分地区支持)、银行端查询缴费(打印银行端查询缴税凭证后前往银行柜台缴款)等。缴费完成后,务必留存好缴费凭证,以备后续查询及审计。
三、残保金申报避坑指南
(一)人员数据统计误区
在职职工人数统计:部分企业在统计在职职工人数时,容易遗漏一些特殊用工形式人员,如试用期员工、兼职人员(符合一定条件需纳入统计)等。此外,对于劳务派遣人员,错误地将其计入本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应计入派遣单位在职职工人数),或在计算平均人数时,未正确处理人员的入职、离职时间,导致人数统计不准确。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员信息管理台账,每月及时更新人员变动情况,确保在职职工人数统计全面、准确。
残疾人就业人数认定:企业在认定残疾人就业人数时,可能因对政策理解偏差出现错误。例如,未与残疾人员工签订符合规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虽签订合同但工资发放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社保未足额缴纳,这些情况均不能将该残疾人员工计入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还有企业忽视对残疾证有效性的核实,若残疾证过期未及时换证,该员工也不能被有效认定。企业应严格对照政策要求,规范与残疾人员工的劳动关系管理,定期检查残疾证状态,确保残疾人就业人数认定无误。
(二)工资总额核算偏差
核算范围不准确:工资总额应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口径计算,包括各类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货币性收入。然而,一些企业在核算工资总额时,仅将基本工资计入,遗漏了年终奖、加班工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等项目,导致工资总额核算偏低,进而影响残保金计算准确性。企业财务人员应深入学习工资总额核算政策,梳理企业各项薪酬福利支出,确保全部应纳入工资总额的项目无一遗漏。
工资数据来源混乱:部分企业存在多个工资核算系统或数据记录方式不一致的情况,如不同部门自行记录工资数据,导致最终统计工资总额时出现数据打架现象。企业应统一工资核算系统,规范工资数据记录格式与流程,保证工资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三)政策理解与运用失误
优惠政策误解: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至 2027 年 12 月 31 日,残保金实行分档减缴政策,同时在职职工人数在 30 人(含)以下的企业,继续免征残保金 。但部分企业对这些优惠政策理解不到位,如错误判断自身是否符合小微企业免征条件,或在分档减缴政策适用上,未准确计算安排残疾人就业比例,导致未享受应得优惠或错误享受优惠。企业应密切关注残保金政策动态,准确解读政策条款,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特殊情况政策不明: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企业跨地区经营、分支机构独立核算与申报残保金等,部分企业不清楚如何适用政策。不同地区对于跨地区经营企业、分支机构的残保金申报规定存在差异,企业应主动咨询当地税务部门及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明确自身申报义务与适用政策,避免因政策不明导致申报错误。
准确核算与申报残保金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合规运营的必然要求。通过清晰把握残保金计算方法、规范申报流程,并有效避开常见申报误区,企业既能切实履行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义务,又能合理控制自身运营成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联系方式
商务合作
1768876618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全国服务热线
17688766181
客服微信
